靜心面對人生重重關卡

2022-09-19

 

  儒鈴念大學時,同住的姑姑因罹癌過世,陪伴姑姑離去的過程,帶給儒鈴很大的衝擊,治喪期間她突發眩暈,躺在床上動彈不得,家人一度以為她中了邪。幾年後,儒鈴的媽媽也罹患膽囊癌,因已晚期而無法手術治療,在短短三個月後離開,她傷心欲絕。
  
  面對至親接二連三因病痛離去,除了傷心難過,她不知該如何是好,最後竟連自己也病倒了,人生更是跌入黑暗深淵。她曾想一走了之,但看著兩個年幼的稚子,她提醒自己:必須勇敢活下來。
  
  同事帶她走進太極門道館,希望透過氣功的鍛鍊重拾身體健康。其實,在她媽媽走後,她的爸爸也很需要有人照顧,一個人要兼顧兩個家,能留給自己的時間實在不多,但她把握在道館練功的時間,認真、扎實的練功,也把師父的叮嚀聽入心,原本的憂鬱情緒,透過正氣的鍛鍊並接近好的磁場,人也變得開朗許多。
  
  然而人生總有許多的關卡,她爸爸竟罹患了失智症,照顧父親成了儒鈴人生的另一個考驗。所幸在修練氣功、打坐後,讓她的心比較安靜,才能處理後續照護、醫療與財產等繁雜的事務。她找幫手來陪伴照顧爸爸,安頓好生活起居,但是爸爸還是經常焦慮不安,需要她的協助,若不是有顆安定的心來面對,儒鈴真不知道如何撐過來。沒想到她好不容易抽空帶孩子出遠門透透氣時,途中接到父親的病危通知,當家人慌張失措的時刻,她反而顯得冷靜,能有條不紊的處理並面對不同的意見。
  
  她的憂鬱情緒在配合藥物治療及氣功的調養下,已經漸漸穩定;加上先生全力支持她照顧爸爸盡孝道,更有師父教她修心養性的功法,儒鈴不再被傷心、迷惘、恐懼的情緒打敗,她學會用一顆安靜的心面對考驗與困難,對未來也不再感到害怕了!
  
  親人罹患不治之症或突然過世,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卻又要接受這無法挽回的結果,不論患病時間或長或短,都帶給照顧者極大的身心壓力。
  
  臨終關懷之母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觀察人們在臨終前面對死亡的心理歷程,提出五個階段性情緒反應:1、否認,不會吧!是不是檢查錯了。 2、憤怒,為什麼是我?我又沒害人。 3、討價還價,如果我多做善事,是不是可以活久一點。 4、沮喪,怎麼辦,不會好了。 5、接受事實,該來的終究會來。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克萊兒‧畢德威爾‧史密斯研究發現:臨終病人的「家屬親友」,雖也面臨類似的心理經驗,但更增加「焦慮」的身心反應,尤其看著親人過世的過程,往往對活著的人的生命和健康產生負面預期,擔心這些自己這些狀況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而產生恐懼焦慮等情緒。
  
  儒鈴在姑姑與母親突然過世後,產生複雜性哀傷反應(創傷性哀傷),因此產生焦慮與憂鬱的情緒,而導致暈眩發作,並演變為長期的憂鬱情緒。此時,能幫助她的是正向能量與正向思考。創傷和哀傷的歷程如上所述,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必然經歷這五階段、或是依所述的順序走完,但隨著一個階段轉換到下一個階段,這些階段確實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狀態,接納自己的情緒,好好地向逝者說再見,也讓自己回到重新組合的生活。以正向的態度來看待人生不可避免的生與死,過世的家人不也在提早教我們認識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