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愛心晚餐
盧佳慧 2012-04-28
我長年在台北求學,此次為了要準備考心理師執照,為期三、四個月的時間,節省在外租屋的開銷,於是從台北搬回高雄,尤其可以多與家人相處。因為爸媽都是上班族,所以家裡的雜務以及煮飯這些事情,就落在我這個看起來閒閒、在家閉關的考生身上。剛回家時,真的不太習慣要做這麼多家事,白天要洗衣服曬衣服,有時候要掃地、拖地,晚上還要在爸媽下班前,煮好熱騰騰的晚餐。想到以前住外面,我可以專心唸書,而且只要打理好自己,晚餐懶得煮,只要買個外食便可飽餐一頓。現在卻常因做家事花去許多時間,不禁有種每天在家當小媳婦的感覺,內心不免有點哀怨。而且太久沒有煮這麼多人份的料理,剛開始掌廚的第一個禮拜,我炒的菜不是太淡就是太鹹,有時鹽巴加的不夠,有時候不小心又加太多,連自己都對料理不太滿意。
然而,家人對於我那個抓不準該放多少鹽的料理,總是非常的包容,若是煮得太鹹,他們就會說:「這個配飯,剛剛好!」若是煮得太淡,他們就會說:「吃清淡點比較健康!」我很慶幸全家人都在太極門一起練功, 師父常常提醒弟子們要有感恩心。以前奶奶或是爸媽煮了一桌菜後,我們全家人都會稱讚晚餐煮的好吃,因為在廚房煮東西又熱又油膩,感恩家人這麼用心幫我們準備營養豐富的晚餐,這樣以後人家才會歡喜願意繼續煮,若是嫌棄這個難吃那個口味不好,以後還有誰要煮給我們吃呢!真正輪到我下廚時,更能夠體會那份「親」,師父曾解釋「親」字,就是辛苦彼此看得見。而經過一段過渡期之後,我終於可以煮出口味恰到好處的料理了。
每天煮晚餐時,我也開始調整自己的心念,就想說:「這段時間就當作練習廚藝,而且能夠煮飯給家人吃是很幸福的事情,尤其是看到大家下班這麼累,一回家就有飯可以吃,看到大家開心我也高興。」我想要改善廚藝,讓家人能夠吃得更快樂更滿足,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菜色,常常將美食節目教的新料理煮給家人嚐鮮,像是南瓜義大利麵、金瓜炒米粉、燉飯、廣東煲湯等等,這些是爸媽平常比較少煮的料理,沒想到他們的反應都還不錯。接著我學著注意各種食物的營養,有一次得知莧菜有很多的鐵質跟鈣質,想到處於更年期的媽媽,醫生曾說她有點缺鐵,需要多補充鐵質,我心裡想去買鐵劑補充不如天然的食物好,於是按照電視教學做了一道紅莧菜炒皮蛋的新菜色,媽媽吃得好開心!
有一天,爸爸下班帶回了一個便當,裡面的青菜跟白飯,我們都吃光了,卻剩下一大塊滷的三層肥豬肉,因為我和媽媽實在都不太擅長吃肥肉,考量到爸爸的身材,再吃這麼油膩也不健康,而基於我們家人節儉又愛惜糧食的習慣,這塊滷肉就暫時被存放到冰箱。隔天,我靈機一動,把肉切成薄片,加入蔬菜,做成香噴噴的豬肉炒飯。於是不僅我和媽媽敢吃,爸爸也不會吃太多肥肉了,大家都吃得很開心。
現在我常常會嘗試創意料理,還越煮越有興趣。有時候媽媽加班遲歸,我還會打電話跟媽媽說:「我今天煮得超好吃,你趕快回來吃飯,明天帶便當有很多好吃的菜唷!」我常以歡喜心來煮飯菜,希望這些料理家人吃了會有好心情,自己都覺得我煮得很好吃,原因沒有別的,就是因為有「愛與感恩」!然而我這段掌廚的日子,可沒有荒廢當考生的身分喲!二個星期前,我也得到一個好消息,就是我順利考上心理師執照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