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對幸福的頻率
趙子含 2012-05-22
從小,我知道爸爸媽媽很愛我,很用心栽培我,但卻覺得他們都不懂我的心。當我瑣碎地哭訴在學校和同學之間發生的委屈時,我並不想聽到爸爸媽媽回應我長篇大論的「人際關係學」,只想要他們稍微袒護我一點,哪怕只是說一句:「這個同學怎麼這樣?」也好;當我為了升學的壓力而緊繃時,我也不想聽到他們說什麼:「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在競爭的社會上生存」的道理,只想要稍稍被安慰一下,哪怕是:「放鬆一下,明天再讀也沒關係嘛!」,說穿了就是想要被「呼呼」、「秀秀」的一個小孩子,卻因為爸爸和媽媽都是努力、正直、認真的人,所以我的悲傷與挫折,往往換到許多他們認為是「愛的叮嚀」,卻被我認為是「 說教」的話,彷彿沒有交集的兩條平行線。
當我老是為了爸媽「不願意」用「我希望」的方式疼愛我,而常常彆扭不已的同時,其實爸媽也感到很挫折:「我們已經用盡全心全意在愛這個孩子,給她最好的資源、最多的選擇,為什麼她還覺得不夠?」
直到進入太極門練功, 師父教我們「認識自己」和「愛自己」,凡事要往好處想,要愛自己,便要學會看到自己的好。當我懂得看到自己所擁有的好之後,原先很容易會把爸媽的話語解讀為「責備」,看不到他們背後真正的關心,後來會漸漸開始接收到他們對我的好,瞭解到他們對我的用心。原來,爸媽急著「說道理」,只是因為太愛我了,太心疼我受到挫折,所以急著想要幫我解決,甚至希望替我打預防針,避免我未來受到傷害。
當放寬心,真正去傾聽爸媽說什麼之後,也才發現,從前許多可能會讓我氣得跳腳的言語,不過是我跟爸媽之間,因為想法落差而產生的誤會罷了,就像有一次,我和爸爸到家裡附近的公園散步,走了一大圈,他都讓我走在路的外側,當下我非常不平,於是對爸爸說:「我們這種家庭,就是養不出公主啦!我是女生,你應該要保護我,讓我走在路的內側啊!」沒想到爸爸楞了一下之後說:「我以為你是敬老尊賢,才讓我走在路的內側。」
又因為爸媽和我一樣在太極門練功,除了父母和子女的身份之外,我們還多了師兄姊之間的關係,爸媽也和我一起同步修改他們的觀念和脾氣。媽媽因為反省到她對我和弟弟的期望,可能造成我們的壓力,特地從台中搭客運到台北,主動跟我說:「對不起。」爸爸很努力地瞭解我想要的東西,而放下他小時候成長的經驗,學著讚美我的衣服、我的髮色,甚至還開始會傳簡訊給我,學著叫我「寶貝」,學著用我希望的方式,將「愛」表達出來。
因為我們有共同的師父教導著我們,學會放下各自的堅持,瞭解對方的心,看到對方的好,對於彼此的愛,終於調到了相同的頻率,使彼此能夠有效接收,而成為令人感到幸福的付出。現在的我,即使和父母分隔兩地,也都能透過電話、簡訊、email,獲得我所想要的「愛的保證」,天天都幸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