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轉念讓心更近
郭姿廷 2012-06-24
在父母的眼中,我一直是個乖乖牌的孩子,從不需要特別的提醒和叮嚀,並且能夠盡可能的完成父母內心的期望。然而,這樣未必完全是溫和貼心的表現,其實更隱含著個性上的好強和高傲。
我與兄姊相差三、四歲,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各項事物總有兄姊探索嘗試的經驗,讓我能夠在過程中減去一些未知的波折,甚至是提早為可預期的挑戰做準備;因此,更增強了我追求完美正確、順利成功的信念,卻也使得認錯和接受失敗成為我難以面對的課題。
在選擇大學志願時,因為自己的興趣和對大學生活的想像,不顧父母的不捨和擔憂,毅然決然選擇推甄外縣市的學系。而在大學即將畢業時,因實習機緣,讓我能夠立即獲得一份正式的工作,選擇接受、也等於決定了獨立在外地工作的挑戰。在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即便在外地體驗到了成長的各種甘苦,卻還是堅持著個性上的好強,不願尋求父母的安慰與建議。當父母發現我因承受壓力和委屈而悶悶不樂時,我卻不願透露心事,甚至覺得一旦開始吐苦水,就像是承認自己的選擇錯誤,也因此拉遠了與父母的距離。
進入太極門練功後,師父總是提醒我們要修改自己的脾氣。從前我總以為生悶氣總比向他人發脾氣好,卻不明白這同樣是傷人又傷己,特別是會傷害與自己最親近的人。
記得有一天,媽媽來電問了我隔天是否要考試,便開始聊起哥哥的近況,當時我感到不被同理關懷,又承受著明日即將上場的高考壓力,只表示我不想聽了,便憤然結束這通電話。過了十分多鐘,我反省自己的衝動失言,發現自己又在生悶氣,並且沒有讓媽媽知道我們彼此的感受,當下決定鼓起勇氣回撥電話;接通電話的當下,我的眼淚一直掉,這是我第一次向媽媽道歉。接起電話的媽媽,原本已準備要責備我剛才火爆的失言,但一聽到我回撥電話開始認錯,竟然也立刻放下怒氣安慰我,並體諒我隔天將要面臨大考的壓力,轉而鼓勵我要平常心以待,讓我能夠安下心來。
師父教導我要看見彼此的辛苦,與身邊的人談心分享,時常關懷身邊的人。現在的我,依然在外地工作,但不同於以往的是,我會主動和家人分享我的生活情形,也會關心他們的近況和健康,而每次回家,跟家人都有聊不完的話題;一個轉念跟改變,不僅拉近了我與家人之間的距離,也讓我變得更貼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