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春夏養陽不養癢
2024-02-04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廖健琮以古詩開場,說明春天氣候變化極大的現象,俗話說「春天後母面」,他表示,天氣陰晴不定,氣溫高低起伏季節變化,外出時,還是要注意調整衣著來配合多變的氣候。
廖健琮提到,就中醫五行中來說,春天相對應是肝經,春天屬木,肝經也屬木,肝是一個剛臟,是造血與藏血的一個器官,跟情緒與神經系統有關,肝喜歡舒服柔和的狀態,「人的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他提醒,做人要懂得適當的前進與後退,不能太剛,一硬起來,事情無法處理,要懂得伸縮與陰陽平衡,人生也就會走得比較順遂。
廖健琮指出,春天小蟲子會特別多,過敏原也會特別的多,若免疫能力不足,容易引起皮膚、鼻子、喉嚨癢等過敏症狀的好發。東北季風也盛行在春季,風是百病之長,空汙會比較嚴重,PM2.5的懸浮微粒非常細小,小到比頭髮還要小,很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甚至可以穿透皮膚,跟著血液循環全身,不僅引發過敏甚至呼吸道的疾病,還會增加心血管及肺疾的風險,所以當空氣品質比較差的時候,外出要特別注意,尤其是空氣汙染嚴重至紅色、紫色或褐紅時,更要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或戴口罩。
廖健琮笑說,可以用「口水」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用「淚水」,意思是可以用飲食來調理身體,就不要用傷心難過來承受一些病痛。他建議,在春天時節,飲食要盡量減酸、增甘。減酸可以避免肝火過亢,損傷脾胃;增甘要多攝取一些自然蔬果的甜味,可以養護脾胃功能;多吃綠色當季蔬果,像是花椰菜、小黃瓜、清豌豆等,都對身體的平衡很有幫助。
廖健琮提到,肝主筋與驚,春夏養陽應夜臥早起,容易春睏,春天容易讓人鬱結、緊張、生氣與焦慮,容易引起自律神經的問題。建議早上做運動,多去戶外走走,多去看山看海,多曬太陽,要活就要動,透過自然環境來療癒情緒,進而創造一個更好的身心環境,太陽是最好的正氣與陽氣的主要來源,可以改善失眠的生物節律。
廖健琮指出,現代社會,由於室外空氣品質的問題,因此室內運動變得受歡迎,而腦部的思緒或是循環,會影響到腸胃運作的功能 。他談到,補養陽氣最簡單的方式是透過運動,運動後流汗可以促進代謝,幫助消化,調解情志改變情緒,能增加身體內分泌,恢復到一個良好的循環狀態與體能。此外,他強調,透過練氣功與靜坐可以達到內在運動的效果,讓臟腑運作正常,減輕身體的負擔,就是「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的道理。
廖健琮以在醫學工作中的例子,談到了面對工作壓力時,運用氣功等方式調整情緒的必要性。他講述自己在寫論文時,選擇以真誠和對患者有幫助為出發點,而不是只為了加薪,強調追求良心和對社會的貢獻。健琮表示,日常生活中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要學習「算了」的智慧,並不表示放棄,而是將情緒「放下」,用客觀和冷靜的心態面對問題,要懂得隨時保持彈性調整自己。「健康的身體和心靈是實現幸福的基石」,他也祝福大家擁有健康、幸福美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