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不可失 脊椎養護
2024-03-12
范忠志提到,在台灣脊椎矯正術是民俗療法,也叫做脊椎神經保健術。在國外,這種療法被稱為chiropractic,並被列入正式醫療的脊骨神經學治療。脊椎矯正的起源是一位美國醫生看到中國人,在不開刀的狀態下,把錯位的骨頭矯正回來,於是開始深入研究,也結合西方的解剖學、生物力學之理論基礎,利用生物力學的槓桿原理,採用徒手方式,以巧妙、自然、輕鬆及無痛的狀態下,迅速的將脊椎矯正,使脊椎神經得以舒解,不用打針或吃藥, 是一門科學的整脊醫學。
人體也是一個槓桿原理,如果下盤不穩,或站歪,肩膀、脖子等部位就會歪一邊,若骨盆歪了,上盤也跟著會歪,是連鎖的影響,所以脊椎矯正是複合性的問題。」范忠志以中醫的觀點,指出許多病症通常並非真正的患病部位,而是整體狀態的表現,主要問題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與不當姿勢,或是意外受傷等原因。他強調要保持正確的姿勢、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坐姿、站姿、睡姿及蹲下姿勢等,以避免壓迫頸椎、胸椎、腰椎及薦椎等。
范忠志提到,骨刺是增生的贅骨,人體自然退化現象,如果骨刺長在神經出來的地方,造成椎間盤突出或神經壓迫,會影響神經的傳導,導致酸麻痛,甚至全身的神經系統產生混亂。根據西醫的觀念,骨刺的治療方式是用開刀處理掉,但骨頭的結構並未改變,骨刺有可能再次長出來。但根本的問題須要改變骨頭的結構,整脊與練氣功都可以改變骨頭的間距,讓脊椎回到正常的狀態。
范忠志指出,不良的姿勢對脊椎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對頸椎和腰椎的影響,當導致脊椎神經受壓迫,不但會引起四肢體表疼痛,亦會引起內臟等器官的症狀出現,影響自律神經系統。當感到四肢疼痛或麻木進而讓活動受限,特別是當兩隻手與腳同時出現疼痛或酸軟時,這可能是頸椎或腰椎出現問題的跡象。他表示,整脊術最多是讓脊椎與骨頭回到正確的狀態,當脊椎調正,則氣脈通,但基本上要靠自己運動與鍛鍊核心肌群,以增加身體脊柱、骨盆及各部位的肌肉群的穩定性,如果核心肌群的穩定性差,骨頭就很容易再次歪掉。
「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會影響到心臟跳動、腸胃蠕動以及身體的代謝等系統。」在太極門練功30年的范忠志透露,自己曾經患有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睡眠品質,透過練功及靜心打坐,就能自然地睡著,肚子也不會脹氣,心情調整好,整個身體達到陰陽平衡,就提高自我恢復能力,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就漸漸不見了。范忠志提到古人認為「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因此,練氣功也是很好的養身健體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