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傾聽,陪孩子一起成長
青現 2025-03-05
我震驚不已——這還是過去那個懂事的孩子嗎?一時之間,我愣在原地,不知道該如何反應。直到他發洩完情緒,癱坐在沙發上,我才走到他身邊,輕輕摟住他的肩膀說:「爸爸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只是情緒上來了,沒能控制自己。但你的這個變化,我還需要時間適應。」說完,我就靜靜地陪著他,沒有再多說什麼。家裡的氣氛逐漸恢復平靜,而我的心中卻掀起陣陣波瀾。
孩子長大了,他們的想法與需求已經和過去不同,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真正理解他們呢?
女兒十七歲那年,某日在飯桌上突然說:「我決定要去紋身。」這句話宛如平地一聲雷,讓我和太太大吃一驚。太太皺起眉頭,立刻反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妳現在還小,將來一定會後悔!」女兒聽了顯得不耐煩,轉頭問我意見。其實,我的第一反應也是反對,腦中瞬間浮現出許多道理,幾乎要脫口而出。但多年來在太極門練氣養生,讓我學會遇事先冷靜,不急著反應。師父常提醒我們:「遇到問題,先調整自己的心境,才能用更平和的方式溝通。」於是,我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對女兒說:「紋身是一輩子的事,不像衣服可以隨時更換,你真的想清楚了嗎?」
女兒沒有馬上回答,而是低頭繼續吃飯。我沒有再逼問,而是選擇給她一些時間。幾天後,我找了個機會和她好好聊聊,才發現她的想法其實很單純。她認為紋身是一種紀念,也是一種自我風格的展現。我這才意識到,自己對紋身還停留在過去的刻板印象,並未真正去理解女兒的想法。
當我放下成見,選擇用開放的心態傾聽,我和女兒的關係反而變得更親近了。她開始主動與我分享生活的點滴,而我也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我最終尊重她的選擇,並讓她知道,無論如何,我始終愛她、支持她。這次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親子關係的核心不是控制,而是理解與陪伴。
回想過去,我的性子急,經常對孩子發脾氣,認為嚴格管教才是父親應有的威嚴。但在太極門,我透過練功與靜坐,學會讓心靜下來,不僅思緒更清晰,遇到問題也不再衝動,而是試著換位思考。師父教導我們「轉念」與「同理」,這不僅是情緒管理,更是一種內心的修練。當我開始嘗試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們,許多衝突自然迎刃而解。
這份修練也幫助我在生活中更從容應對壓力,讓我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再輕易動怒。當我的態度改變,孩子們的態度也悄然發生變化,我們之間的距離變得更近,彼此的信任感也逐漸建立起來。
現在的我,不再只是孩子的父親,更是他們的朋友。我們一起討論問題,一起探索生活,一起分享彼此的快樂與煩惱。我發現,親子關係並不是單方面的教導,而是雙向的成長。我從孩子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也感受到身為父親的幸福與責任。
未來,我希望能繼續在這條親子陪伴的路上與孩子們攜手同行,無論是快樂還是挑戰,我都會用溫暖的心去支持他們。這不僅是對孩子的愛,更是我人生中最珍貴的成長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