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貓身上學到的生命智慧 關於愛與成長的歷程
2025-05-19
韻婷有一天跟室友出門,意外撿回兩隻一個月大的奶貓兄弟。在送醫途中,幫他們取了名字,開始了養奶貓的歷程,將近一個月時間,每四個小時必須餵牠們喝一次配方奶,半夜也一樣,這段時期的看顧如同「育兒短期夏令營」般地新奇,也多少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辛勞。韻婷回憶從小母親總拿優秀的哥哥和她比較,讓她很受傷,爸爸的木訥不善言詞,也被她誤解成冷漠不近人情,年輕時的她感覺家是沒有愛的地方,而選擇與家人為敵,喜歡跟他們唱反調。
就像梁韻婷頻繁出國時,「拿鐵」會呈現焦慮的情緒,還曾在床上拉屎撒尿表達不滿。韻婷以理解、包容心態低調處理,並好生安撫,使彼此的關係更穩固。這時她也意識到自己在成長時,似乎從未試圖理解父母,只是不斷離開家、疏離家人。韻婷終於明白是自己不喜歡被對待的方式,但父母的愛始終存在。在她進入消防隊工作,看到爸媽關切的眼神時,過去的誤解一消而散。
動物並無法永恆陪伴。養了八年的「胖寶」因病重即將離世,牠選擇在韻婷回家的時候離開,彷彿想要好好道別。讓她更加珍惜最後的相處時光,並以平靜的心態面對生命和緣分的結束,明白真正的愛不在擁有,而是放下與祝福。
數年後,在消防分隊領養流浪貓「咪咪」,剛好碰上疫情,牠讓獨居的韻婷在面對隔離時不覺得孤單,之後因染疫引發免疫性關節炎,身體的疼痛及不安的情緒,也因咪咪帶給她療癒與安慰。動物的情感是純粹且直接的,貓咪的撒嬌、討愛、固執、耍賴、信任、貼心、自然與同理,讓她明白愛的本質在於理解、包容、尊重彼此。
這些動物的來去,不僅是生命軌跡的轉折,韻婷也看見了自己成長的影子,促使她認識自己,反思自己以前與家人的關係,學會理解家人表達愛的方式。當韻婷父母80歲時,她選擇將工作調回爸媽家附近,希望就近關心、陪伴爸媽,重新修復彼此的關係。
梁韻婷表示,在太極門修練氣功30年的過程中,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的用心觀察體會,才發現人生處處是陰陽智慧,原來很多的誤解源自本位思考無法同理,透過師父傳授「自己教自己」的功夫,省思內心、重新感受他人的言語、行為,自己就不再那麼負面,她學會在生活的變化中尋找平衡。只要願意付出與包容時,就能發現身邊處處充滿愛,身心變得更健康,生命也更加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