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門親訪團全球第114國良心文化之旅
和平鐘聲首度迴盪在沙烏地阿拉伯
2025-09-02
首度抵達沙烏地首都利雅德(Riyadh),街道盡是各式摩天大廈建築,第一天用餐,就感受了道地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Majlis的洗禮。導遊帶領大家到阿拉伯語稱為Majlis的「會客室」或「客廳」,為獨立且相當寬敞的大廳,全面鋪上地氈,四周圍擺上相鄰的低矮的座位和靠墊,餐廳主人馬上進行傳統的迎賓儀式,端上阿拉伯咖啡、椰棗和茶,同時也燒好一爐上等香木,一一薰香客人的衣服和頭髮表示歡迎。
利雅德最高建築物王國塔體驗
4月8日上午親訪團的行腳來到沙烏地阿拉伯著名的世界級景點紅沙丘(Red Sand Dunes),該處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東北方,因四面高山環繞彷彿隱藏中的沙谷,因此也被稱為「隱谷」。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帶領弟子不畏紅色飛沙不斷滾滾飛撲,大家甚至時常睜不開眼,但仍堅持在紅沙丘舉行世界之愛和平鐘的鳴鐘儀典,宏亮的九響鐘聲響徹廣袤的紅沙丘,以「遠古清音引良心,和平願力啟善行,希望之光耀人間,萬物眾生享太平」之意,
4月8日傍晚抵達麥地那城(Madinah),也親身感受沙烏地第二聖寺先知清真寺(Prophet's Mosque)的洗禮。先知寺是全球僅次於麥加禁寺的第二大聖寺,由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親自參與建造而得名,面積1.6萬平方公尺,可容納上百萬人禮拜。親訪團來到先知寺外,首先看到先知寺幅員廣闊的宏偉美麗的建築,處處體現著伊斯蘭教對真主阿拉與先知的景仰與尊崇,更隨著伊斯蘭教禮拜聲的呼喚,感受到穆斯林對信仰的虔誠與和諧,體現「穆斯林」的阿拉伯文原意即是「順服神以及和平實踐者」,與世界之愛親善文化訪問團愛與和平的宗旨不謀而合。
接著拜訪吉達老城區──巴拉德遺址(Al-Balad, Jeddah),城區匯集了各時代、不同文化背景與各階層人們的居住建築特色,在這裡,志工們巧遇一組電影製作人員,非常開心響應連署,其中一名住在吉達的電影製片人阿卜杜勒阿齊茲(Abdul Aziz)受訪表示,他會在巴拉德,是為了參與電影製作,而對於志工分享愛與和平的理念,他認為這是偉大的工作,也很喜歡志工非常親切的態度。
志工們旅程中也彼此分享,此行所見所聞的各種體會與感受。
洪紹恩表示,這次沙烏地阿拉伯之行讓他充分感受到文化差異的衝擊,由於自己從小長期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原以為阿拉伯世界與人民是不好相處的,親自接觸到才感受到他們的善良和熱情,「可能因為伊斯蘭宗教規範有很多不同,但經過彼此善意解釋溝通後,他們也都能在可允許範圍下通融,給我們最大的方便!讓我深深的體會理解與諒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有多麼的重要,更印證了洪博士常告訴我們的,為何要到世界各地做文化交流的意義,也從中理解世界的觀感想法,真可說是不虛此行,收穫良多。」
陳冠蓉談到,親訪團所到之處都感受到沙烏地阿拉伯人民的友善與愛好和平,對於遠道而來的親訪團志工,總是釋放善意,支持連署,更表達感謝志工們推動和平的善舉。這樣可愛的人民,跟媒體的報導落差很大,若不是跟著世界之愛和平總會走這一趟,真的都不敢相信伊斯蘭原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
黃暄芝提及,過往只知道有伊斯蘭回教,但完全不了解他們的文化,更因911恐攻事件,對其文化有所誤解,但此次世界之愛親善文化訪問團的沙烏地阿拉伯旅程,才了解到穆斯林是如此和善、嚴謹、虔誠,完全顛覆過往印象。更意外在沙斐儀清真寺透過偌大玻璃窗實際看到他們禱告的過程,每人都非常專注虔誠,令人非常感動。她也反思到,如果人們可以效法這樣的精神,日日頻繁的靜心省思自己,勇於改過,
親身感受伊斯蘭優良文化 帶動成功的教育經濟成果
志工陳冠蓉談到,這趟沙國行親身感受到伊斯蘭文化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伊斯蘭教徒對阿拉真主與古蘭經的絕對相信,給了他們力量,每日五次朝拜,直接跟神溝通,透過禱告,這種相信的力量,很純粹單純,一生奉行古蘭經,不敢做出違背教規之事,讓他們成為有禮貌、守規矩的公民。也從旅途各城市乾淨整齊的市容中,看到嚴謹力量讓這個國家在穩健中快速發展,到處可見科技的影響,賦予古文化新的生命力。伊斯蘭教徒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他們對信仰的執著,人生以信仰神、回歸天上的家為目標。冠蓉為此感到敬佩,因為一兩個人這樣做不難,但能讓一整個國家的人民都這樣做,真的是不容易。而洪博士多年來也都強調,好的文化帶來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帶來好的經濟,在沙烏地阿拉伯的身上,看到文化、教育、經濟三者相輔相成的成功實例。
志工劉其峰表示,人生短短幾十年能接觸的事物不多,幾乎出生在哪就決定了80%的人生故事,但因為參與太極門親善文化訪問團的世界之旅,才有機會到沙烏地阿拉伯,這讓他非常感恩有這樣的機會得以見聞伊斯蘭世界的不同文化。
周怡玲表示,伊斯蘭文化規範穆斯林生活,嚴禁飲酒及要求乾淨整潔,在沙烏地阿拉伯完全落實體現,他們的街道看不到垃圾,各地都有專人隨時負責將垃圾清除乾淨,看不到醉漢或有人大聲喧嘩,走在街道上是安全平和的。
何璦琦談到,這趟旅程猶如親訪團的阿拉伯「西遊記」,她所感受到的「文化衝擊」是囊括身心靈的震撼,從進入沙烏地阿拉伯開始,保守與嚴肅的氛圍就跟自己熟悉的世界完全不同。沙國人民雖保守,有些女子甚至蒙到只能看到眼睛,但是普遍善良親切,樂於助人,聽到志工們推廣良心也很樂意連署,雖然常常遇到語言不通的情況,但是給他們看阿拉伯文的宣言後,他們都會露出笑容比讚並願意連署,雖然文化與宗教讓他們嚴謹,也讓璦琦自己更靜心地與他們交流,也提升自己學習更嚴謹的人生態度與視野。
呂秋萍指出,親訪團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最後一天的清早,來到歷史名城吉達市最古老、有1400年歷史的沙斐儀清真寺(Al-Shafi'i Mosque),清真寺導覽人員很真誠的陳述許多伊斯蘭教的風俗與教義,優雅的風度裡,除表達自己對唯一的信仰、唯一的真神,堅定不移的相信外,他的神情與態度,更透露了自己的堅持與信念,以及要讓世人理解認同他們的堅持及所守護的和平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