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陪伴 創造生命奇蹟
2025-10-29
【記者葉 芳/桃園報導】
太極門環北道館於10月18日舉辦了一場感人至深的分享會,邀請前科技公司研發處處長林儁,以「愛與陪伴,人生更圓滿」為主題,分享他在生命旅程中,如何從放不下的怨恨轉變為勇敢放手的愛,在愛與陪伴中,創造生命的奇蹟。
1948年,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林儁的父親在台灣展開了新的人生篇章。大學畢業後與6位志同道合的兄弟共同創立了大華工專,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1973年,這6個結拜兄弟卻無法同心。林儁的父親在教育界的努力未能持續,最終將學校的經營權交出,之後從商也是草草收場,讓林儁感受到家庭經濟的重擔全落在母親一人身上,母親的壓力可想而知。
1992年,林儁大學畢業不久,母親被診斷罹患肺腺癌,這一消息如晴天霹靂,對林儁的打擊頗大。在接下來的10年中,母親經歷了多次治療,父親則全心全意照顧她。林儁因當兵不在家,無法分擔照顧的責任,對父親的感情也因此變得複雜。他認為母親的重病是因父親的不負責任所致,心中對父親的不滿與怨恨不斷累積。
2001年,母親在與病魔抗爭中去世,對林儁造成巨大的心理衝擊。一直以來,他的教育與人格成長都仰賴母親,母親的離世讓他一時之間無法放下對父親的怨懟,而選擇保持距離,讓彼此的關係更加冷漠。
2003年,SARS疫情席捲台灣,林儁的父親因肝膿瘍徵候與SARS相似而誤判病情,在ICU一個月的治療卻未及時掌握後遺症的產生,最終父親不幸失明。在這個關鍵時刻,林儁意識到必須化解與父親的隔閡,因為孩子的降臨讓他更加明白,家庭的氛圍會影響下一代的成長。
在一次電話中,父親提到自從母親過世後,每晚都念玫瑰經,希望她在天上過得好,覺得很對不起媽媽,也對林儁感到很抱歉。林儁聽完後,認為該跟父親和解了,他與父親展開坦誠的對話:日子還要繼續走下去,爸爸就不要再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我們就祝福媽媽在天上過得好。林儁坦言,當他講完,心裡的石頭就放下了。這段交流後讓他們的關係逐漸修復,林儁開始理解父親的內心掙扎而冰釋前嫌。
2010年,林儁帶父親到太極門,成為第一位雙眼失明的弟子。練功後,大大提升生活的品質,13年的練功不僅改善了父親的健康狀況,更讓他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與溫暖。林儁也在陪伴中獲得了心靈的平靜,他回想起陪伴父親的日子,感恩師父給他一次贖罪的機會,讓他和父親有了圓滿的結束。
在育兒方面,林儁面臨著新的挑戰。他的小女兒苡寧有輕微的文字閱讀障礙。起初,他並未重視這個問題,直到女兒上國小一年級,每天作業寫到深夜11點,才發現她的狀況。林儁決定給女兒接受半資源教育,並在學習過程中全力支持她。
在這段時間裡,林儁學會了如何傾聽與理解女兒的需求。他選擇放下對標準答案的追求,耐心陪伴女兒走過荊棘,與她一起探索學習的樂趣。即使在女兒面對挫折時,他發現女兒的畫中人物永遠都有一顆笑臉,而堅信女兒心中的火苗沒有熄滅。
在一次寫週記的考驗中,林儁靈機一動,給女兒一張白紙,引導她自由發揮。他告訴女兒,不須要跟他講話,也不會打擾她,讓她輕鬆自在地寫下自己練陣的感受。出乎意料,女兒在半小時內完成了寫作,從此不再依賴父親的指導。這一刻,林儁感受到孩子的潛力與成長,並認識到陪伴的重要性。林儁形容,這個孩子就像是一顆種子埋在土裡,深到不知有多深,但他仍然每天澆水陪伴她,正將要絕望的時候,她突然就冒出來了!
隨著苡寧的成長,她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決定放棄特殊升學的管道,考取高職廣告設計科。在高手如雲的環境中,她以每天1張畫從頭苦練,最終畢業展在全國藝術展中獲得第一名的佳績。畢業後,畫作受到TBA(The bridge art)組織的賞識,來電詢問一起合作個展的意願,因為林儁有專案管理的經驗,父女兩人開始四處尋找空間,為此,曾一天喝四杯咖啡,有著和女兒晚上睡不著的共同經歷。2022年9月順利為女兒辦了主題為「找回往日的放鬆」人生第一個個展,開幕茶會中,師兄姊、老師和朋友等近30位來賓與會,苡寧親自主持。林儁認為,這段笑淚豐收的過程不僅是女兒的成長,也是他與孩子之間深厚情感的體現。
林儁深知,愛與陪伴需要時間的累積,並非一朝一夕一蹴可幾。他相信,在太極門良好的環境浸潤中獲得能量,透過長期的陪伴與支持,孩子能夠獲得面對挑戰的勇氣和能力。林儁強調,父母的角色不僅是提供物質支持,更是情感上的依靠。他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激勵更多家庭,讓愛與陪伴成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林儁的故事鼓勵著每位家長,提醒大家珍惜與孩子共度的每一刻,在愛與陪伴中創造生命的奇蹟。現場的來賓陳先生深受感動,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視陪伴與理解,讓愛在家庭中延續,創造生命美好的回憶。

翻轉能量 翻轉命運
除舊大掃除 迎新度好年
神龍賀春 慈悲勇敢真智慧的傳承
2025火鳳展翅 璀璨新生
當幸福悄悄降臨
龍躍嘉義福氣嘉滿
搭建世界心絲路
翹家 反思 重逢 與母親的生命對話
彩繪人生的畫布
青春好YOUNG不魯蛇
國之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