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多一點 擔心少一點
美國洛杉磯 孫晴鳴 2011-04-08
彷彿才轉眼間,兒子就長到身高193,已經大學3年級了。當初申請大學時,他只跟我說:媽媽!大學的事,你不用擔心,我會自己處理……。說真的,我沒空幫他,也真的是幫不上忙!結果他申請了一所不錯的州立大學,他邊上大學,還找了一份part time的工作,甚至每個月還會撥出一筆薪水給我補貼家用呢!回想這段歲月儘管有曲折,我們的心卻更親近。
記得剛到美國時,我跟大多數移民家庭的父母一樣,想給孩子們一個較好的讀書環境,但畢竟他們不是在美國土生土長,我總是擔心他們的起跑點比別人慢。每天都逼他們讀英文,家裡最常出現的對話是「生字背了沒?」我用這種方式表示愛,無奈親子間的氣氛卻一直很緊繃。
有一次,我參加學校的家長會,老師告訴我們家長不要著急,要學好語文至少需要10-15年的時間,你們每天送小孩來學校,就說Bye Bye了,留下孩子在學校承受課業與同儕的壓力……。頓時,孩子在學校孤單的身影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我的眼淚掉了下來。我想到自己好自私,只會抱怨自己一人帶孩子的壓力,從來沒想過孩子的壓力;況且我在華人公司上班,同事80%都能說國語,可是孩子在學校上課下課都要100%靠英文才能過活,誰的壓力比較大?
我記得我的 師父洪道子博士告訴弟子:讀書的目的在學做人處事,做人處事在求圓滿。師父還提醒我們為人父母要尊重孩子,要為對方著想。原來師父很早就在點醒我的盲點,只是當時自己不懂。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讀書也不算傑出,媽媽也沒有逼我,她讓我快樂成長。我何必一定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有了這些體悟後,我開始放下對孩子的課業的執著,更在乎他是否快樂。很幸運,孩子也跟我們一起在太極門練功,在師父教導下,他也有分辨是非的智慧,知道要為自己的事情負責。看孩子越來越懂事,我深刻體會到-其實操心,有時候是自己找的。
我跟兒子之間,除了是家人,也是太極門師兄師姊,這層關係很妙,我們會一起分享師父教導的智慧,互相提醒,彼此修改。譬如師父曾說過「親」字蘊含的智慧,就是「看得見彼此的辛苦」。記得兒子讀中學時,課業很忙,我每天早晨7:00叫他起床,然後快速端早餐到他面前,他吃完,我立刻收拾碗盤。有一天我突然發覺,每天早上我們家都上演一齣默劇,我活像個女傭在伺候小少爺,幫他端上端下。當天晚餐時,我把這齣「默劇」說出來,他聽了大笑……。第二天,當我端早餐給他時,他就跟我說「謝謝媽媽!」,現在我們家隨時都可以聽到謝謝,我們都看到彼此的辛苦,家人之間多了親近,少了擔心。果然,放開擔心的束縛,孩子的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