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心裡口要開 圓滿化解親子相處障礙
2021-08-10
許多人認為,身為小兒外科醫師,會特別喜歡小孩,但黃醫師說,其實會生五個小孩都是意外,而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當小孩出生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黃元惠的爸爸是傳統客家人,管教小孩的方式,就是一旦犯錯絕對以藤條伺候,他和爸爸聊天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因此當他也成為父親時,認為也應該以權威、打罵來樹立爸爸的形象。
進入太極門練功後,黃元惠省悟到,這種教育方式無形中產生了彼此之間的距離,為了不希望自己跟爸爸的遺憾也發生在小孩身上,他體認到,愛小孩是父母的天性,且要開口表達出來讓小孩知道,所以告訴自己「愛在心裡口要開」。
但親子相處難免會有摩擦,黃元惠提到,犯錯以藤條教訓,小孩會怕,但不一定會服氣。入門後,師父告訴他要改脾氣,原本自詡脾氣不差的他開始省思,原來脾氣根深蒂固,要靠自己察覺,並承認這是不好的習性,才能修改、克服挑戰。有一次,他忍不住又要動手教訓小孩,但在當下他意識到,孩子除了是家人,也是自己的師兄姊,怎麼能夠動手呢?因此他改讓孩子面壁罰站,同時也藉著調整呼吸,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隨著發脾氣的次數越來越少,以及捨棄「小孩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後,親子間的關係變得更緊密,小孩懂得不逾矩,家庭也變得更和樂。
以前意見相左時,兩人總是大吵、冷戰數週甚至數個月。有一天女兒問黃元惠為什麼要跟媽媽吵架?他說因為彼此的意見不同。回答後,他開始思考,因為意見不一樣,所以產生衝突,那何不在衝突出現之前就化解呢?而化解衝突的方法,就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從那天開始,只要有不同意見時,他就會笑著對太太說:「你說的都對。」當太太高興,衝突也就不見了。黃元惠認為,先道歉不一定吃虧,先認錯也不表示自己犯錯,一切都是因為愛自己的家人,願意用更寬容的心,讓家成為講愛而不是講理的地方。他更將師父傳授的「觸電法」運用在生活中,平時做一些感動的事情,培養兩人的好感情。
參與線上講座的觀眾也留言「愛在心中口要開,要學起來」、「承認不好才有機會修改」、「脾氣上來了,先停、想、再說或再做」、「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好有智慧」、「要改脾氣真的很難,這位爸爸很棒」、「夫妻相處之道,在於互相適應,而不是在改變對方」、「道歉的人不一定是錯的,在於願意珍惜對方」、「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每個人改變的心路歷程令人感動」、「祝福全天下的爸爸父親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