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樂幸福 中醫師輕鬆道
2023-10-25
睦森引用藥王孫思邈所說「養生首重在德行」,他結合在太極門練功多年的經驗表示,平常練氣之外,還須修心性,因為五臟六腑跟喜、怒、哀、樂、憂、恐、驚等情緒有非常大的關係,過怒傷肝、過喜傷心。他指出,和平的「平」,上下是天地、旁邊是陰陽,走中庸之道,剛剛好就好。
「德到了,就得到了;德不到,就得不到。」睦森表示,修行首重在德行。他舉例,范仲淹是個非常正直、以眾生為念的宰相,當時買下一塊風水寶地,覺得教育很重要,於是蓋了學堂,培育許多莘莘學子,也出了許多名人,他們都以他為榜樣,范仲淹臨終時家裡沒甚麼錢,是村民將他安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德祥蔭子孫,因為他的德性,後代子孫一路都非常的平順。
「修行人跟一般人的差別,在『覺』跟『悟』。」睦森表示,以前人用台語罵一個人一輩子「缺覺」,是表示缺少覺性,不會反省、不知道錯在哪裡,所以不會改過,失去覺察能力,就會一直繼續犯錯,不斷地輪迴。他指出,修行過程要透過「覺」、「悟」,去除「執」、「迷」。
睦森認為修行有三型:迷信型、信仰型、智慧型,應該做智慧型的修行人,時時反省自己、讓自己更好。太極門師父曾引導他,拜拜時要懺悔與感恩,平常從良心出發,去說跟做對的事,每天5分鐘為世界祝福。
要如何做到快樂無所不在?「人生就像打電話,不是你先掛,就是我先掛;人生就像衛生紙,看起來很多,用著用著就沒了。」睦森表示,人生短暫,所以沒什麼好計較,心寬自然快樂沒煩惱。
睦森分享,有位阿嬤看診時問他:「孫子不會讀書怎麼辦?」他回答:「乖就好。」阿嬤又問:「孫子都不乖怎麼辦?」「有就好。」他表示,轉變思維模式,正向面對,讓內心安定,日子才會過得順心。
睦森指出,修行是先聽到,再看到,接著思考,然後修改,修行要越修越謙卑,就像稻穗飽滿之後自然低頭。另外,也可用是否起了「煩惱」與貪、嗔、癡、慢、疑「五毒」之心,來檢視自己修行的過程。
睦森也分享,預防勝於治療的心態很重要:健康時常做病想,可以保身;富有時常做貧想,可以守家;少壯時常做老想,可以精進;活著時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主持人姿安表示,談心論道沒有對錯,只有境界與生活經驗的分享,認清真相,明白世間無常,時時刻刻檢視自己,讓生活更圓滿、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