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轉化的力量──一位開刀房護理師的生命啟示
2025-07-08
護理專科畢業後,程麗玲即投入手術房工作,民國79年轉職至臺北榮總手術室,身為手術室護理師,須面對高壓以及各種突發狀況,加上長時間戴口罩,每次下班拿下口罩都覺得臉色不佳,也經常有頭暈的症狀。她曾嘗試過游泳、慢跑等運動,但工作太忙又疲累,難以持續。
某次程麗玲與朋友聚會提及練氣功有助調理身心,氣功可在行住坐臥中練習,對忙碌的人很合適。從此程麗玲學會了正確呼吸,吐廢氣納好氣,不僅改善生理不適、排除疲憊,明顯感受到身心的平衡與改善,讓她在緊急手術時安定情緒,面對突發性的急診手術與大量失血病患,都能保持冷靜判斷,也能從醫師的語氣、甚至眼神,準確遞上正確器械,成為醫療團隊信賴的後盾。
程麗玲提到,手術中醫護人員壓力極大,難免講話口氣不太好,她會和新進伙伴分享,要體恤及包容醫師所承受的壓力,隨時保持心平氣和的情緒。「氣功可以培養敏銳覺察力。」有一次,她在病人等候區核對病人資料時,感受到身後病患呼吸聲音變得異常,快速反應找醫師急救,成功救回患者生命。她表示,「當心夠靜時,連細微變化都能察覺。」
一次手術前,女性病人告訴程麗玲「我緊張不是擔心手術,而是怕身體會被看光」。她親切告訴病人「手術過程中我都在妳的身邊,不該曝露的地方,會幫妳遮蓋好,請妳放心」,並安撫病人的情緒。病患聽完說:「護士小姐妳讓我很安心,而且我覺得妳好漂亮。」當下包得只剩雙眼的她心想,那不是外貌的讚美,而是用心守護病人的回響。因為謹記師父的引導「愛是用心感受」。
談到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系統,程麗玲形容是「腹腔鏡界的法拉利」,適用於各種深度、角度不易到達的各科手術,具備低創傷與高精密優點。然而,她認為機器人手術再進步再精密,還是要靠人去操作。若操控者心性浮動,再先進的儀器也可能帶來風險,所以保持一顆平靜穩定的心智至為重要。
程麗玲曾是個寡言、羞澀的人,練氣功也影響了她的個性。以前連打電話都要先寫草稿,但練功後,她能勇敢表達內心觀點。她笑說,氣功不只是強身健體,更能改變心性,潛移默化地幫助她沉澱氣息與思緒,逐漸建立自信,如今能自在地面對眾人分享生命故事。
她認為,不同病人手術條件相似,但術後康復結果卻迥異,醫生常以「體質不同」解釋,其實就是「免疫力」,而氣功正是提升體質、調整免疫與穩定情緒的根本方式。
程麗玲強調,當病毒肆虐全球(如COVID-19)、「看不見」的威脅充斥生活。她指出,用「看不見」好氣來抗衡,這不是玄學,而是自然與生命之間深層次的呼應與尊重。她鼓勵大家「看不見的東西往往最重要─氧氣、情緒、愛都是如此。希望人們在煩忙生活中,也能修習太極門氣功,照顧身體,撫慰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