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武林盛事全國菁英盃再起
武術真諦止戈為和 為世界注入祥和之氣
2025-09-22

中華武術總會理事長兼大會執行主席黃鯤忠表示,台灣的傳統武術是有價值、也相當具有發展潛力的,期望政府不要忘了這個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
(記者姜艾利/台北報導)環顧世界煙硝四起,強調「止戈為和」的武術真諦,猶如為紛亂的世局提供一帖和平解方。為推動國武術傳統文化,由中華武術總會及台北市國術會主辦的2025年全國菁英盃國武術錦標賽,9月20日早上在台北體育場舉行開幕儀式。現場貴賓雲集,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體育局局長游竹萍、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洪慶忠副理事長、立委林國成、台北市議員張文潔、台北市議員郭昭巖、前議員王正德,以及武術宗親等各界團體代表,皆到場參與表達祝賀與支持。中華武術總會理事長兼大會執行主席黃鯤忠籲請政府重視國武術這項極具保存價值的傳統文化。中華武術總會榮譽理事長兼大會主席團主席暨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除派多位青年弟子代表參加,致詞中亦強調古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義情操的重要。

中華武術總會榮譽理事長兼大會主席團主席暨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由弟子代表宣讀致詞。
台灣的國武術執世界牛耳,探究其發展淵源,追溯到鄭成功時代及1949年前後大量的國術大師來台,讓台灣國術呈現多元化的發展,尤其日據及光復時期,民間武術團體發揮保家衛國、維護正義的力量,至今民間仍保有很多傳統國術。「菁英盃」是象徵台灣國武術文化的一項重要競賽,今年已堂堂邁入第20屆,堪稱一年一度「以武會友」的武林盛會,比賽項目包羅萬象,傳統國術項目包含南拳、北拳、內家拳、兵器、拳術、兵器與拳術的團練與對練等,共有65組報名、逾500場比賽;太極項目包括拳架個人與團隊賽、器械個人與團隊賽等,共有23組報名、近百場比賽。場中來自全台數百名各路武林好手透過競賽互相切磋交流,也讓海內外人士認識中華傳統武術的奧妙。

大會裁判群經過司令台時,以傳統抱拳禮向執行主席黃鯤忠致敬。
黃鯤忠表示,在所有同道及各界愛好武術人士支持與所有工作夥伴的努力下,讓大會20年來屹立不搖,成功帶動國內傳統國武術的振興,在全國各地都能蓬勃發展,顯示台灣的傳統武術是有價值、也相當具有發展潛力的,期望政府不要忘了這個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
太極門弟子代表洪道子博士宣讀致詞,點出修心修性是學武之精髓所在。「今日的競賽,除了展現精湛武藝,期勉青年朋友,勿忘武術的真諦在止戈為和,不在好勇鬥狠。更期盼人人在日常中,遵循良心並發揮道德勇氣,做對的事、好的事、真的事。心靜智慧生,經由每日靜心五分鐘,思往修今,

2025年全國菁英盃國武術錦標賽吸引數百名全台各路武林好手組隊參賽。
啟動內心的和平,用滿滿的元氣面對工作、學業與生活。匯聚每個人的正向能量,將能為世界注入祥和之氣,願天下蒼生同享平安與幸褔!」
開幕式壓軸由「精忠衛隊」帶來精湛紮實的表演,博得現場如雷掌聲。精忠衛隊於1966年成立,過往是專司元首護衛的部隊,目前成員平均年齡已超過60歲,他們的傳統近戰秘技如「八極拳」,成為許多習武者初練的拳法之一,彰顯精忠衛隊對於傳統武學的承傳。當天傳統武術之美專題講習以金鷹拳為題,亦吸引許多同好前往聆聽。

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特派多位弟子代表參加,開幕式後與大會執行主席黃鯤忠及貴賓們合影。
前來參與盛會的太極門青年弟子代表,提到他們對武術及氣功的看法。「看到台灣武術生生不息的精神。」宋桂光表示,他15年前小學時就參加過菁英盃的開幕展演,看到如今各門各派從長青族到小學生都有,代表著武術落實了很重要的傳承精神。他提到師父教導,武術的最高境界在於止戈揚善,他也希望透過自己練就的好功夫,成為穩定社會氣場的一股正向能量。也曾多次參與菁英盃展演的蔡孟軒,覺得菁英盃是聚集全台灣、甚至全世界武術好朋友們的場域,透過交流將武術精神持續發揚光大與傳承,把善的能量透過武術傳遞給更多人。
程宣銘認為在國武術競賽中,比賽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文化傳承意義。從事步調快速忙碌的科技業,他很感謝氣功對他的事業和人生產生的三大益處:一是身體舒暢、精神飽滿;二是氣血通暢、思路敏捷;三是運氣變好、諸事變順。同為科技人的謝懷毅分析,練氣是隨時隨地將自己的氣息及心性都調到很平穩的狀態,當心很平穩時,就能自然而然地面對所有的事情。
擔任專案管理師的王馨平認為,透過氣功的練習,讓心更安靜,跟同事的相處或應對上更融洽,對工作的順利推展極有幫助,她因而很認同洪博士致詞裡說到的,在21世紀仍有機緣習武,要心懷感恩。陳昕筠也覺得練氣功靜心這方面幫助她很多,讓她在遇到困難時,比較不會那麼煩躁,會先靜下來,想怎麼樣做最好。
賴柏維提到,他們夫婦兩人都是太極門弟子,從小練氣功調養心性的根基,讓夫妻間的溝通常都滿順利的,即使有些意見不一致,也都可以好好來對談,旁人都非常羨慕他們的和諧關係。總是笑容滿面的黃新蓉則鼓勵大家,運用武術成為生活中的智慧法寶,陽光地面對挑戰,化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