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裡的春天
吳燕瑛
吳燕瑛 2009-03-10
當醫師告訴我媽媽疑似總膽管結石併發多重器官發炎,要安排照胰膽管鏡,又要簽同意書。「照內視鏡,會不會很痛?為何需要簽同意書?……」滿腦子疑惑無從問起,還要仔細聽護士說明即將進行的麻醉過程,如何從嘴裡放進長長的內視鏡……,光聽就覺得頭皮發麻。看媽媽躺在診療床上仰望頭頂冰冷的機器,心情一定很緊張!我又不能幫媽媽疼,怎麼辦呢?只想到師父說過「病驚『足爽』」的話。於是我提醒媽媽要歡喜、放鬆,幫她拍打全身……。
在外頭等候檢查時,一位滿臉愁容的男子主動找我聊天,因為他爸爸也在等候檢查結石。他高齡八十多歲的爸爸,瘦小的身體陷在病床中顯得十分虛弱。我安慰他:「不要擔心,配合醫師就好了,一切都會沒事。」我們越聊越深,他們家在南部,已經在某家醫院看過病了,但是爸爸卻消極不想就醫。他好不容易騙爸爸北上看女兒,一路從雲林開車到三總,只是入院後,爸爸卻不停抱怨。言談間,感覺得到做兒子的鬱悶與無助……。
這讓我想到以前也不懂媽媽的心,覺得她只會不停嘮叨。直到因師父的教導,懂了「親」的意義,才聽懂媽媽話裡的真心,而不去計較她說話的口氣。想想,我與媽媽生長在不同的年代,不懂得讚美的媽媽,連關心的話都說得像在責備,那個年代的父母親每天忙著討生活好養活一家子,哪裡懂得說體貼的話呀!
我說:「你爸不是抱怨,是捨不得你花錢啦!我們父母也算是同一年代,從不懂得讚美,永遠以負面的話掩飾真正的心意。」他點點頭。接著我轉身大聲跟他爸爸說:「你兒子真孝順,要乎伊孝順你啦!免操煩!」重聽的爸爸似懂非懂,倒是兒子像心事被說中了,感動得眼眶微濕。看到這對憨厚的父子,明明同樣心疼對方,卻互相折磨。所以我在老先生面前大聲稱讚他兒子,幫他們說出藏在心裡卻說不出口的話。
醫院裡,不僅上演生老病死,也試煉著人性。環顧四周多的是痛苦病人與憂愁家屬,病痛就像一張網,困住了彼此。幾天考驗下來,幫我上了寶貴的一課,為了鼓勵媽媽歡喜,我要比她更開心;要教她轉念,我要先轉念,感恩師父教導的智慧,正好用來安撫媽媽的心。果真,媽媽恢復得很快,三天後就出院了。面對病魔時,我想愛與關懷絕對是一帖良藥,才能將春天的希望與生機帶進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