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零距離
葉理怡 2012-02-13
記得有一次師父告訴我們「親」的意義,也就是「當你能看得見我的辛苦,而我也能看得見你的辛苦時,彼此就會『親』」;我覺得這句話很棒,於是便和我的小孩分享,我告訴他們:為人父母之所以辛苦工作,就是希望讓一家人生活無虞,所以小孩要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也要感恩父母為你們的付出,而且家是大家共同擁有的,分擔家事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
而我的孩子真的很棒,記得有一次,我和先生要去大賣場買東西前,交待孩子們要幫忙做家事,而買完東西回家後,看到孩子們把地整理乾淨了,衣服也收好、折好了,姊姊還幫妹妹複習功課。這些情景讓我很開心、也很感動,因為這就是「親」的感覺!
當然我也看見孩子們為了課業與升學所承受的壓力,所以我也會讓他們適時地放鬆,有限制地玩電腦,來舒緩壓力;同時我也不會一味的以分數為主,因為師父告訴我們:「讀書的目的,是在學習做人處事。」所以我常常在生活中引導他們如何去思考問題,訓練他們獨立自主。對我而言,身為父母的職責,是從旁提供意見及人生經驗,而非全盤幫孩子做決定,這樣的心態,也讓我們親子間的互動有更多的彈性與空間。
最近,女兒向我提出一個請求,希望她的手機可以上網,這時我想起師父常提醒我們的一句話:「生活簡單就好。」於是我跟她分享了我的想法。我跟女兒說,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只是想要的比較多,只要讓自己的「想要」少一點,生活就會簡單些,而我們可以先從「減少物質慾望」來做起。接著我跟女兒分析,利用手機來上網並不是妳的日常所需,而且手機的功用是方便聯絡而不是用來聊天,它的通話費不便宜,又有輻射對身體也不好;然後我又跟她說,其實媽媽給你的這隻預付卡型手機,除了一般基本功能外,還可以聽mp3及拍照,雖然不能上網,但己經足以應付妳的日常所需,而且如果妳預付卡的額度用完了,要請妳拿零用錢來補充的用意,也是幫助你養成正確的消費習慣。之後我請女兒再想一想是否真的有需要?還是看到別人有,自己也想要?請她自己去判斷該與不該。幾天後,她告訴我,她不想用手機上網了,因為真的很貴又很慢。
除了生活事件的溝通之外,我也常常把握機會和孩子交心。就像每天從婆婆家吃完晚餐回家的路上,就是我和兩個小寶貝的談心時間,我會和他們分享公司發生的趣事或是時下流行的新鮮事,而兩個小孩也會爭先分享學校的大小事,這種沒有距離的親子互動,也更增添了我們對彼此的愛。
在太極門的練功過程,因為師父的身教及言教,讓我學習到如何心平氣和地在生活中運用智慧與孩子溝通,如此不僅讓小孩學習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能不傷親子間的和氣而創造出雙贏的結果。
天下父母心,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而我帶小孩一起來太極門跟隨師父洪博士練功,全家人一起學好戒壞,讓家庭充滿歡笑聲,我想這是我送給自己和孩子這輩子最棒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