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災者變付出者
又榕 2020-05-31
身為媒體工作者,我必須出門採訪、蒐集第一線資料,幸好在太極門練功多年,師父在2003年SARS爆發時特別編撰「防疫保健手冊」,強調「三不」:不生氣、不憂慮、不緊張,以及「五多」:多洗手、多喝溫開水、多運動、多歡喜、多防範。所以我每天出門採訪時,盡可能戴兩層口罩、戴手套、戴眼鏡、頭髮會綁起來,儘量減少接觸面積,同時穿上一次性的雨衣做好萬全的防護,每次回到家,一定把所有東西丟在門口,做完整的消毒後才進家門。
因為先生跟我分別擔任攝影和文字記者,工作型態同時曝露在危險的狀態下,很可能會把病毒帶回給孩子,所以在防疫過程中,我們養成了不少好習慣,例如:回到家與吃飯前後一定會洗手,過去常常喜歡揉眼睛、摸鼻子,因為戴口罩之故,反而改掉這些壞習慣。以前到了春天花粉季,會咳嗽,今年因為防疫做得好,症狀都沒有了。
移民到美國後,原本想開始找工作,結果一場疫情打亂了所有計畫,許多公司行號不僅暫停營業,甚至裁員的都有,更別說要徵人了。遇到這種狀況難免灰心喪氣,還好師父平時教導弟子們遇到困難時要轉念,也許壞事不壞,於是我嘗試轉換心境,想想,至少先生有工作,我們也有地方可以住,而不能外出反而減少消費,讓生活更簡單。果然危機就是轉機,後來工作機會竟主動找上門——之前在台灣的公司,因為紐約疫情嚴重,需要我在當地採訪新聞與製作節目,雖然外出採訪相對危險,但這份工作讓我能蒐集到最新的資料,做出正確報導並安撫人心,不只是工作更是在做好事啊!
此外,師父也提醒;愈是人心恐慌時刻,人與人之間愈需要彼此關懷與幫忙,我便開始主動關懷獨居長者,或是比較緊張的長輩,他們不敢出門,買東西也不方便,我們就主動打電話詢問他們是否須要幫忙,反正我每天都要出門了。當我可以去幫助別人、照顧別人的時候,反而忘記了自己也是受難者,也因此從受災者(survivor),變成付出者(supporter)角色,意外創造出快樂與利他的價值感。此外,工作中很多重要的報導,將成為歷史的見證,也都是非常寶貴的學習與體會。
目前世界各國疫情依然嚴峻,邀請大家共同響應聯合國「國際良心日」連署,希望人人每天靜心省思,遵循良心的指引,並激勵世人善待環境,善待彼此,凝聚良心善行,疫情早日結束。http://www.aneoc.org/zh/endorse-idoc ,大家一起連署做好事,讓善的能量產生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