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藝術
張容真 2011-12-03
昨日有位親戚來我家,先開口叫女兒「小美女」,當場讓我跌破眼鏡,因為在我的記憶中,這位親戚講話或多或少總會帶有一些酸味。在女兒小的時候,我因為工作關係,所以晚上常把孩子託給我的父母照顧,每每這位親戚看到這樣的情形,常揶揄女兒是「企鵝」(棄兒),意思就是被爸爸媽媽拋棄的孩子,聽到孩子用受到傷害的語氣轉述給我,當下心裡真的是五味雜陳,只能安撫女兒情緒。
自從女兒三年級時跟著我們來太極門練功後,對這種言語上的刺激,慢慢的也就釋懷,還會主動和這位長輩哈拉聊一些好笑的事,現在高二的她說話的藝術更上一層樓,每次看到這位長輩總會先問好,並在稱謂前附加許多好話及讚美的話,逗得長輩心花怒放,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她們之間一種習慣問候方式。其實,這並不符合我們家的說話的模式,因為家傳都是典型「恨鐵不成鋼」,所以說出去的話,從沒有讚美只有不停的挑剔或揶揄,這也成了我們家的習慣用語,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女兒講話常帶針帶刺。然而練功後的女兒,在太極門學會用一顆柔軟的心去貼別人的心,也學到反省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所以她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與想法,體會說好話不但帶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很開心。看到女兒的成長,想到自己也在神氣家族,這個修心養性的好所在,自然的改掉以前愛擔心的毛病,學著看好的、想好的、說好的,讓自己不會常口出惡言,親子互動、夫妻關係更加和諧,現在連良人師兄也變的不一樣,也會甜言蜜語勇敢表達自己的感情。
今天下午另一個長輩,看到女兒戴眼鏡誇她看起來「學富五車」,而不是恥笑她「四眼田雞」,我發現全家一起練功真好,我們的改變也帶動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