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傳香 中醫師談智慧養生
2024-06-17

太極門南港道館舉辦「端午傳香」分享茶會,邀請五代中醫的江裕陽醫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端午節習俗的深層意義,了解老祖宗與中醫的智慧。
端午節是華人文化中極具意義的傳統節日之一。太極門南港道館於6月10日舉辦「端午傳香」分享茶會,邀請五代中醫的江裕陽醫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端午節習俗的意義,讓民眾更了解老祖宗與中醫的智慧,並告訴大家保健身心的健康之道。現場還有贈送師兄姊自製的乾燥花芳香包,現場來賓沉浸在《心花開》的音樂中,聞著淡淡花香,氣氛十分溫馨。
江裕陽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9年9月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彰顯了其獨特的文化價值。他提到,端午節亦稱詩人節,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得名。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意味著開端、初始,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第五個月為「午」,因此「端五」也就演變成「端午」了。
江裕陽說明,端午節是夏季送走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時值仲夏,疫癘流行的季節,人們為了預防疫病,自古即有人將香草(香料植物)製成各種形狀的香包,佩帶在小孩身上,作為保健之用,或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草、榕樹葉、蘭草等芳香類植物避邪等民俗活動,古時候在端午節有飲用雄黃酒的習俗。

江裕陽強調,人有個性,藥亦有藥性,陰陽平衡的概念,與日常生活保健息息相關。練氣功、修心養性,氣息和諧,身體自然會散發芳香的氣息,芳香在心,勝於芳香在身。
江裕陽提到,人有個性,藥亦有藥性,藥物的性質係由「氣」和「味」共同決定,製作香包所用的辛香物質與中醫講究的「四氣五味」有關。「四氣」即寒、熱、溫、涼。日常生活可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適合的食物養生保健,熱性體質的人宜吃涼性食物,如:西瓜,而體質偏虛寒者則宜吃溫補食物,如:龍眼,荔枝等,以平衡陰陽。而「五味」即指酸、苦、甘、辛、鹹。酸有收斂作用,如:梅子的酸可生津止渴;苦有乾燥作用,如:黃連的苦,吃了容易口乾舌燥;甘味類似米飯的自然甜,甘味具有和緩、補養的作用;辛味有向外發散的作用,如:生薑可用於驅寒;鹹味有軟化作用,可用於醃製漬食品。陰陽平衡的概念,與日常生活保健息息相關。
江裕陽進一步談到,氣味相同的藥物,作用相近,氣味不同,則作用有別。例如:菖蒲、艾草等辛溫的藥物多具有發散風寒邪氣的作用;甘溫的藥物多具有補氣助陽的作用;苦寒的藥物則具有熱解毒消炎的作用。

主持人分享,太極門防疫「三不五多」與「六絕招」,希望現場來賓多注意防範並常保健康。
急性病如紅腫熱痛,宜用苦寒藥清熱消炎。慢性病長期痠痛,則宜熱敷、溫補。例如:膝蓋疼痛若是局部摸起來是涼涼的,是循環不良,千萬不要再吃消炎止痛藥,應該熱敷、拍打,促進局部循環。
江裕陽提到,身體有形的病痛,通常較易被察覺處理,但負面情緒卻常被忽略,研究顯示大部分疾病與心理層面有關。中醫認為,情緒能傷害內臟功能:怒傷肝,狂喜傷心,憂思傷脾,悲泣傷肺,恐驚傷腎。明末清初的學者傅青主強調心病需要心藥醫,通過心理治療有助於幫助病人康復。

會中大家沉浸在《心花開》的音樂中,開心地唱跳,現場氣氛熱鬧,來賓拿到立刻聞香。
江裕陽強調,氣是一種能量,「氣」會如何運行,係受「心」的主導,心與氣的作用,影響著人們的體質與磁場,好的心念,可產生好氣場,好氣場能夠抵禦外界的負面影響,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端午節佩帶香包,來驅邪避疫,是運用藥物的芳香療法,身體正氣充足則是一種無形的辟邪護身符。他笑說:「練氣功、修心養性,大家心地善良,氣息和諧,身體自然會散發芳香的氣息,芳香在心,勝於芳香在身。」
當天主持人也分享,太極門防疫「三不五多」與「六絕招」,「三不」:

現場贈送乾燥花的芳香包小禮物,來賓拿到立刻聞香。
不生氣、不憂慮、不緊張,「五多」:多洗手、多喝溫開水、多運動、多歡喜、多防範,而「六絕招」則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避免觸碰眼睛口鼻、做好呼吸運動提升肺活量與維持正向思考,希望現場來賓多注意防範並常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