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啥 讀書是為了做人處事

2022-06-22

 

  小時候內向害羞,加上過動、過敏的困擾,讓侑楨一度覺得自卑。過動指數高達七成的他,經常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不到十分鐘,心思就飄走了,也記不住老師上課的內容;而過敏更是一早起來鼻水就流個不停,一整包衛生紙一下就用完了。
  
  醫學上,過敏是無法痊癒的,9歲那年,透過練氣養生,氣的調和與身心靈的放鬆,侑楨的過敏問題日益改善。
  
  12歲時,為了參與雙十國慶太極門的展演,在長達三個月的練習過程裡,不論颳風下雨或大太陽,每週六、日都準時參與並從早練到晚。有一次連下了幾天雨,積水和著泥巴讓褲子和鞋子又髒又濕,非常不舒服,實在很想放棄,但是看到其他師兄師姊不論什麼年齡,都全力以赴,於是他也不想放棄,再苦都要撐下去。經過那三個月的磨練,沒想到專心、耐心、恆心都磨出來了。之後展現在功課上,每次考試都是班上前幾名。但是他知道,自己並不是天才,只是毅力比別人強一些。
  
  到了國二,有一次段考,意外地得到全校第一名,當下雖然很高興,但內心其實很惶恐,再加上也許是虛榮心作祟,從此以後,壓力越來越大,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陷入了惡性循環而不自知。他規定自己:每天讀書一定要讀到半夜一點半,死拼活拼也要把考試範圍從頭到尾讀三遍,死背也要背起來;但是,因為用錯讀書方法,成績反而像坐溜滑梯一般,一路向下掉,比原來的成績還糟糕。
  
  有一次聽到師父說:「讀書是為了做人處世。」他 仔細想想,自己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名譽、虛榮,完全違背了讀書的真正目的。因此,重新調整讀書心態與態度,後來雖然再也沒有得到全校第一,但是唸得很快樂。
  
  考高中時雖沒有如願考上第一志願,但轉個念頭,很快地就放下不愉快的情緒,因為相信「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果然,在高中適應得很好,每天都帶著愉快雀躍的心情上學,大學還順利考上台大藥學系。
  
  「有努力,就會有成果」,同理「用功讀書,就會有好成績」,這是我們從小被教導的觀念,也讓很多老師、家長和學生只看結果忽略過程。讀書的目的究竟為何?當然可以是為了得高分、考上好的學校,但也可以是在過程中學習找尋知識和真理的樂趣,從不懂到懂,更可以如南宋抗金詩人文天祥的《獄中家書》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從長遠一點的角度去看,「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滾動式的狀態,每次學會了,就得到一個已知的結果,同時卻也是另一個未知的開始;找到一個答案,因為了解更深,自然會產生下一個問題,如同太極圖騰中黑白的界線不是一直線,而是在消與長的動態中,生生不息,學習也才會持續精進。
  
  可以訂分數標準當作每次考試的目標嗎?其實,分數是檢測自己懂了多少的監測工具而已,學習的真正目標,是在過程中累積經驗與知識,使自己往後能夠學以致用:知道如何尋找、運用與分享資源;能夠恰如其分地尋求協助與幫助別人;懂得保護自己與他人;懂得關心社會、國家、環境……,這些能力跟考上頂大比起來,什麼才是你的讀書目的呢?